巨人的黄昏:联想连梦想都丢了

2023-05-18 23:00:13

综合:作者 猫哥、环环


关于联想,有一位资本圈大咖的留言:


“杨元庆应是中国IT圈一直被极度高估的人物。他,不但完整地敏捷地躲开了互联网时代;他,还完全地华丽地避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能人所不能。他,还想在这个位置上赖多久,才愿意团成一团圆润地离开?”


过气明星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关于TA的新闻,再无任何人有兴趣讨论。


前一阵子,有篇《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猫哥觉得挺没意思:好的企业固然问题也不少,但7年10倍的增幅够可以了,我要是股东,管它梦想是啥。


就在腾讯被热热闹闹消费时,本来同属于港股恒生指数成分股的一家“科技公司”被踢出,和腾讯有没有梦想被火爆评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上,已经没人谈论那家被踢出的“科技公司”,就当它是空气了。


而原本,它一度被视为是“民族科技企业”,曾经是中国科技公司的代表。它就是联想集团。


如今,没人会认为联想集团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也没人认为它有什么梦想,甚至,它在不在都没人关心了。


联想集团的“凉凉”,某种程度上真是咎由自取,一把好牌打得稀烂无比。


1

兵败如山倒


根据媒体报道,近期,恒生指数公司季度性成份股检视中,联想集团在恒生指数中的成份股地位将被石药集团取代。上周五,该指数编制者发布公告称,关于联想集团被剔出成分股的调整将于6月4日生效。当天联想集团的股票一度下跌4.3%,石药集团股票则一度上涨9.1%。


其实,这怪不了恒生指数公司。恒生指数从2013年6月刚刚站上20000点大关,到现在30493点,整整上涨了50%。



可联想集团的股价呢?



从2013年被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以来,联想集团股价已累计下跌57%,现在股价是3.71港元,市值总市值:445.75亿港元,5年时间,市值整整减少了59亿美元。是表现最差的成分股,严重拖累和扰乱了恒生指数的表现。


所以,被剔出恒生指数成分股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


根据市场的分析,本来市场就不太看好联想集团未来股价的走势,这次被剔出恒指成分股,将可能导致更多资金逃离该股,也就是说,不但恒生指数公司嫌弃它,市场也不待见。


和它家股价表现一样差劲的,恐怕就是它的业绩了。


今年2月,联想集团发布了2017/2018第三财季,集团总营收规模达到了129.39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同期同比增长6%,毛利润达到17.51亿美元,扣除相关成本之后,联想集团第三财季的税前利润达到了1.5亿美元。该集团喜气洋洋的宣布:联想集团该项指标最近五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年比年的增长。


能税前利润能增长已经是一家值得庆贺的事情了。注意,这是税前。


财报新闻稿没说清楚的是,联想集团的当季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2.89亿美元,前三季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2.22亿美元。持有联想集团29.1%股份的联想控股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负责IT业务的联想集团亏损6.7亿元。


与亏损被说成盈利大增相得益彰的是,在财报新闻稿上,联想浓墨重彩地写了联想手机在北美、拉美市场上的表现。不清楚行情的,还以为联想手机大卖了。


稍微一注意,就会发现,财报里唯独没有提及联想手机在母国中国的市场表现。


因为表现太差了。国际调查机构GFK做的市场调研显示:



联想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不到1%,它收购而来的摩托罗拉手机品牌更是不见踪影,被合并到了“others”里头去了。


在2012年,依仗着运营商渠道,联想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更高居13.1%:



不管联想集团官方如何粉饰财报,也掩盖不了联想手机已经基本战败中国市场这一事实。


甚至,联想集团也悄然地把移动部门给合并了。5月8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发了一份内部信,宣布正式成立全新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ntelligent Devices Group,简称IDG),组织升级后,联想原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集团(PCSD)、移动业务集团(MBG)将整合成智能设备业务集团。


2017年前两个季度,联想移动业务亏损严重,报告期的6个月内联想手机经营亏损高达2.61亿美元。这次与PC部门合并,算是以后要把手机部门的亏损“并表”了。


以做PC起家的联想集团,现在可能也就PC业务还行。


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CD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个人电脑(PC)出货量为6040万台,与去年同期持平,惠普公司以出货量1367.6万台,位居全球排行榜首位,比去年同期的1310.8万台增长了4.3。


曾经的第一名联想集团滑落到了第二名,一季度PC出货量为1230.5万台,与去年同期的1230万台基本持平,全球市场份额为20.4%,与去年同期持平。


位居第三位的戴尔PC出货量为1019万台,同比增长6.4%,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5.9%升至16.9%。


大家都增长了,联想还原地踏步。更糟糕的是:联想PC的出货量依赖的是商用机的大宗采购。商用机一般都是政府、企业大宗采购,这其中看的就不是产品和口碑了。


在普通消费者那里,联想的PC产品口碑相当一般,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一搜都是各种吐槽。恐怕猫友们也深有感触吧。联想同一产品,在美国的售价要比在中国国内的要便宜得多。大家感受下:



既然在消费者口碑一般,那么,联想PC在全世界的地位是怎么来的呢?


是不断的并购。能买就不自己亲自去做。


自从收购IBM的PC业务后,联想集团就把并购作为做大规模、提高品牌的不二法宝,而它并购的品牌无一例外都是日薄西山的。联想就像捡到宝一样,将这些逐渐被边缘化的品牌买过来。


2011年1月27日,联想集团宣布与NEC达成合资协议,双方成立一家合资PC企业。3年后,联想集团发布公告称,双方同意延续合营公司超过五年的期限。去年,联想集团通过入股方式并购了富士通的PC业务,随着收购的完成,富士通和NEC已经划归到联想旗下,联想几乎垄断了日本PC市场。2011年6月,联想以每股13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电子厂商Medion36.66%股份,交易总价格达到3.4亿美元,交易完成后,联想在德国的市场份额将扩大一倍,成为第三大厂商。


与之相比的是:


根据一些媒体报道:联想从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研发支出中,仅2015财年的研发收入占比达到2.6%,过去10年,联想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05亿美元,平均每年4个亿美元,折合每年25亿人民币左右。


可以做比较的是:2014年,华为研发支出408亿元,研发占收入比为14.2%。


一家号称“高科技民族企业”的公司,这点研发投入说不过去了。


2

换人很勤快


对于种种状况。联想高层当然自有说辞。


当问到10年研发费用都不到华为一年时,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当时曾强行压住怒火说:“这纯属胡说八道、信口胡言。”


他表示:“2014财年已经在研发上投入12亿美元,在2015财年的前三季度也已经投入11亿美元,2015财年整体投入将超过2014财年。”


可消费者终端市场上,一直不见联想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杨元庆同时表示:“把联想和华为做比较不公平,因为大家在不同的行业,无法进行对比。”


现如今,也确实没人有兴趣拿两家去对比了。


外界对联想印象最深的,就是人事调整。


比如刚刚接手联想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的常程。他在联想可谓起起落落,2014年末,他跟随陈旭东在联想体系外“孵化”神奇工场,当时是中国创业创新口号很兴盛的时候,联想已经感到自身创新活力的不足。果然到了2015年,联想手机业绩大幅滑坡,直接掉出国内市场前五名。当时,杨元庆曾怒骂联想移动,“拿榔头敲都敲不醒”。


这也符合杨元庆一向觉得手下不给力的固有模式。


于是,联想内部开始了新一轮的人事调整。


2015年6月,陈旭东被从神奇工场调回联想,接手移动业务,他一回来就精简产品线,努力提高联想手机的品牌辨识度。当时联想手机的市场情况非常紧急。


而神奇工场当时确立了ZUK品牌,第一款产品上市两个月就售出30万台。两者一对比,联想高层觉得常程团队是那个自带榔头的人,于是,2016年上半年,联想集团把常程和ZUK重新纳入联想体内。


这一回归,神奇工场再去声音,ZUK也不见下文,总之,曾经被寄予希望的体外创新没了,联想手机也没有止住下滑的趋势。


不但半年后,联想集团再次人事调整,当年11月,曾被杨元庆赞誉为“能给这个团队,给这个业务带来很多新的经验、新的能力”的陈旭东被调去负责联想全球服务业务,乔健接手联想移动。常程的职位也同时被调整,不再负责手机业务。


一年半后,联想手机市场占有率下滑到了1%都不到。所以才有这次的人事重新调整,被“雪藏”了一年半的常程执掌手机业务,乔健被调去担任全球首席市场官和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


在去年10月,乔健在一次活动上表示:“感谢记得我刚好是一年,一年之前我几乎对手机几乎一无所知。也不叫一无所知,具体的技术细节不太了解,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当时的活动,是联想旗下的Moto与中国电信共同打造新品牌“青柚”。之前对手机行业了解不多的乔健,被突然空降去执掌如此重大的业务,人家刚刚“熟悉”行业,刚刚调整完人事、财务、市场架构,就还是被杨元庆换掉了。


现在,无论是Moto还是“青柚”,都不再见踪影。


动荡的不仅仅是高层,员工也跟着起起伏伏,削削减减。根据财报,2017年3月31日,联想全球总人数多于5.2万人,而上一财年的表述是多于6万人。


3

谁的联想?


现在,也就杨元庆不承认联想已经步入黄昏期,在他眼里,联想还是一家备受尊重的科技公司。


这点,估计已经没有多少用户提起兴致吐槽,就连他的天价年薪,也懒得激起投资人的吐槽。因为,消费者用选择投票,投资者也用脚投票。联想正逐渐成为自己跟自己玩儿的公司。


截止到2017年11月19日,联想集团的股权结构是:



联想控股与杨元庆加起来占有联想集团42.48%的股份。创始团队与杨元庆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话语权,这样的结构,以及历史成绩,恐怕投资者们都已经知晓本次公司架构调整的最终结果了。


联想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


现在从市场来看,没有“联想集团”,估计不会起什么涟漪。因为它自己都失去“联想”,失去这句广告词所传达的初心了。



延伸阅读:


联想成全球最差科技股,黑锅该谁背?


大家还记得联想吗?或许跟小编一样,对联想的印象还停留在2004年大手笔收购IBM、2014年收购摩托罗拉时的风光?大概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联想还是行业标杆,就像美国的惠普,韩国的三星、LG一样,身上担着振兴本国科技产业的使命。


但实际上,当年的行业大佬已渐式微。最近,彭博社发布消息称,联想集团股价走势目前步履维艰,系彭博社统计171支全球科技股中表现最差的一支,甚至面临从恒生指数中被剔除的风险。



联想深陷泥潭,,那便是柳传志的接班人——联想CEO杨元庆。


面对如斯形势,杨元庆依旧乐观。他在最近的联想全球誓师大会上说:“除PC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盈利能力外,联想移动业务在北美也实现了40%的高速增长。而在拉丁美洲方面,销量同比增速达到市场平均增速的8倍,在拉美市场中最大4个国家中位居亚军。”


也不知是当局者迷,还是装睡的人你永远也叫不醒。


杨元庆


柳传志最初看上杨元庆,是因为他的踏实能干。


1989年,25岁的杨元庆加入联想,是公司首次公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之一。杨元庆的学历很亮眼:本科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


杨元庆初进联想,颇有点大材小用的意思,干的是销售。回忆那段时间的生活,他说很辛苦,什么都得干,从卖产品到交款、提货、售后,他一条龙服务。


杨元庆在上海交大就读本科时的照片。


杨元庆不爱干销售,但不肯服输,咬着牙干,天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最后干成了“销售奇才”。1991年,杨元庆任联想CAD(计算机辅助设备部)部总经理,2年内把年销售额从3000万元做到了3亿元。


柳传志很关注第一批进公司的大学生,再加上杨元庆的肯拼肯干,柳传志对他更是另眼相看。


杨元庆(左)与柳传志


事实证明,柳传志的眼光很准。杨元庆在销售方面的确是个人才。1994年,杨元庆出任联想电脑公司微机事业部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当年联想自有品牌电脑销售出4.2万台,联想电脑保持每年100%的增长速度,跻身于中国市场三甲之列,而那年他不过29岁。


拿着这样的业绩单,杨元庆的晋升之路畅通无阻。1995年,30岁的杨元庆成为联想集团助理总裁,转年就晋升为集团副总裁。


杨元庆


杨元庆是一直在柳传志接班人名单之中的。据说,柳传志曾给杨元庆写过一封信,在信里,柳传志这样形容选择接班人的条件:“选择接班人就犹如找女朋友,既要选择长得漂亮的,也要选择爱自己的,如果对方漂亮,但不足够爱自己,又有何用?”


柳传志还曾在公开场合说:“杨元庆像我。”


可见在柳传志心目中,接班人的忠诚是摆在第一位的,能力在第二位。“土生土长”于联想又很能干的杨元庆,显然很符合柳传志的要求。


2001年,柳传志将老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杨元庆出任集团总裁兼CEO,正式上位。


杨元庆(右)与柳传志


柳传志“传位”之后,可谓做到了用人不疑。从联想集团退出后,他基本上不再去干涉杨元庆的日常业务管理,维护杨元庆的个人权威。


但杨元庆究竟是不是柳传志理想的接班人,这点一直存疑。


上位之后,杨元庆干过两件大事,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收购IBM和摩托罗拉。


2004年,杨元庆花17.5亿美元并购了IBM,这场并购被业界认为是“蛇吞象”,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冒险”。当时联想决策层对这项并购其实不看好,连柳传志也投了反对票,但杨元庆一力顶了下来。


然后媒体的标题就出来了:振奋!联想收购IBM!本土科技企业的春天来了!


当时的IBM,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专利,牌子也很响,这恰好是联想的短板: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品牌全球认知度低。所以那次收购,杨元庆的“买买买”还是赌得很值的,起码联想品牌形象得到了提升,从一个地区性的领先品牌,变成全球第三的PC制造大厂,接下来几个财年的财报也很好看,在全球PC市场占了一席之地。



所以2014年,杨元庆试图复制“IBM之战”的辉煌,花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收购了摩托罗拉,以弥补联想手机业务方面的空白。


但辉煌哪是那么容易复制的?联想五行缺手机,并一个手机业务进来就能解决问题了?自身对手机业务不了解,营销也跟不上,有再多钱也买不来市场。2015年,联想的财报就不是很好看,亏损了1.28亿美元。


杨元庆很急,在内部会议上敲打下属:“我去年跟你们说了几次,要醒一醒,我甚至还说了你们拿榔头敲都敲不醒,你们太慢了,在错失机会。”


杨元庆这话是不错的,联想就是在错失机会。当别人站在风口,联想还在拐口,然后想通过非常手段弯道超车,结果玩脱了。



杨元庆立下过不少雄心壮志,2010年豪吹“乐phone”↓↓



2011年用“乐Pad”叫板“iPad”↓↓



2015年更是直接叫板苹果↓↓


去年,联想又赌上了AI↓↓



可他的豪情壮志背后,联想能被大众记住的核心产品却越来越少。时代在变,联想似乎一直在追着时代的脚印走,而非高瞻远瞩长远布局。追赶没有错,但联想总赶得那么财大气粗,这钱花没花对地方,现在也一目了然了。


如今的联想,手机败给华为,电脑输给惠普,又想在AI行业分一杯羹,哪怕是外行人看内行,估计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联想究竟想干啥?



之前有不少文章分析过杨元庆之于联想究竟是何种存在,柳传志这个接班人究竟挑得对不对。大部分的分析对杨元庆是不看好的:


他精于执行,却不擅战略,于微处使得上力,于大局处却总是少点准心。来看看联想这几年战略重心的调整:2014年,联想的4项重点独立业务是:PC、移动、企业级、云服务;2015年减为3项:个人电脑、企业级、移动;2016年3月变成:云服务、PC、企业级、移动MBG;2017年又把AI纳入了发展计划里。除了PC这项核心业务,战略布局一直在变。



柳传志擅长的搭班子,杨元庆似乎也没有继承到。


柳传志曾培养出联想“18棵青松、54棵白杨”的干部管理体系,他手下的“将领”单拎出来,无论哪一个都能独当一面。而在联想拆分之后,一部分高层跟着柳传志去了联想控股,一部分离职,杨元庆始终没有培养起属于自己的班子,在用人的时候,无人可用。



杨元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修炼内力”的忽视。有一张联想和其他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对比图↓↓



可以清楚地看到,联想虽然财大气粗,但花在研发上的钱占不了多少。他们的思路大概是,别人研发出来的东西,我直接买就行了,何必花力气自己来做?所以除了PC,联想的其他延伸发展都是虎头蛇尾,关键问题就是:没有意识到企业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靠“买买买”国外企业抛弃的业务来做强做大,这个梦是不是太美了一点?


30年河东,30年河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必30年,就是另一番天下。联想已经错失了10年,如果再继续错失下去,被抛下得太远,可是拍马都难以赶上的。


是时候拿榔头好好敲打一下自己了。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黑山量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