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20亿美元,麦当劳正式入驻国家队!这是怎样一盘大棋?

2023-05-10 14:56:27

导读:

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和麦当劳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二十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主特许经营商。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


有意思的是,资产超过8770亿美元的中信集团,,资产超过石油首富沙特阿拉伯一年GDP总量。


——【恒丰资本研究院】荐读



深不可测的红色资本家



资产超过8770亿美元的中信集团,,资产超过石油首富沙特阿拉伯一年GDP总量。


大陆股民们恐怕至今也难以忘记2015年7月上证综指从5100点位一路闪崩后,以中信证券为首的“国家队”救市的壮举:其以自身净资产15%出资力挺大盘。中信成为了当时稳定市场情绪的一剂强心剂,也成为了人们心中“国家队”的代名词。


 

继可口可乐出售中国大陆瓶装业务、拥有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集团剥离出售百胜中国之后,麦当劳也放出大招。今天麦当劳官方公告宣布,“中信集团和凯雷资本将以20.8亿美元作价持有麦当劳中国80%的股权,并和麦当劳全球共同获得麦当劳中国大陆和香港的20年特许经营权。”麦当劳叔叔是在下一盘大棋?


以退为进 长远布局



让我们回到事件的起点,麦当劳中国2016年3月31日的公告上。


(文章来源:麦当劳中国官方网站)


公告中指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举动是为了“加大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并不是坊间所传的撤离退出。更加具体地来看,正如麦当劳全球总裁和首席执行官Steve Easterbrook所说的,引进投资者的目的有四个方面:



1. 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2. 提升决策效率

3. 提高市场渗透力

4. 为顾客提供卓越的就餐体验



特意研读了下麦当劳全球的官方网站和其在纽交所备案的年报。接下来咱们只谈干货。


在2015年全年报中提到,麦当劳全球餐厅的运作主要有直营和特许经营。直营的意思就是这些餐厅完全由麦当劳自行运作,目前中国大陆和香港的麦当劳餐厅大部分是以直营形式运营。


(数据来源:麦当劳全球2015年年报)


麦当劳所谓的特许经营略有别于传统的特许经营,并不只是提供经营场所,收取租金、销售提成和初始费用。这种以20年为限的特许经营权,在已然十分严苛的运营标准之外,还要求特许经营商共同参与投资。特许经营不仅可以保证特许经营的餐厅和直营的餐厅提供同样高标准的餐饮服务,还给麦当劳全球带来更大的现金流收入,也可以更好地激励特许经营商。这种看似复杂的经营模式可以让麦当劳脱身于日常的繁琐经营,而专注于研发产品、建设品牌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截止到2015年底,有约82%的麦当劳餐厅都以特许经营模式运作,麦当劳的长期战略更是希望将该比例提升至95%。由此可见,此次麦当劳中国大陆和香港出售特许经营权与其集团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相扣,并且对麦当劳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好了,说得那么好,为什么不早这么做?


麦当劳在中国的布局其实既不是一成不变,也并非想一出是一出。细读年报便会发现,麦当劳对全球各地餐厅的所有权比例和结构都会有定期的复审,其判断依据主要是当地的经营管理人才状况、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以及法律合规相关情况。回想1990年麦当劳初入中国之时,正是中国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的年头,对外商有着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并且以投资额论英雄。那时的中国在麦当劳全球的眼里,应该是个当地人才紧缺、资本市场刚刚起步,政府政策却相当优惠且鼓励加大投资力度的国家。在当时的情况下,控股直营可以保证其运营和产品质量不因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百废待兴而受到影响,可谓两全之策。反观今日,中国的餐饮行业经历几十年的成长人才济济,资本市场也日趋成熟,更重要的是政府决策不再简单以规模大小评判企业,而更多考虑综合效率。麦当劳想必也对开放中国市场的特许经营酝酿已久,于是顺水推舟由国家队进场,又完成了自己的长远战略,真是一计妙招。



高手出招,当然不止那么简单



研究完麦当劳本身,让我们再放眼看看这次竞标成功的两个投资机构到底是如何为麦当劳中国的发展战略助攻的。


中信不用多说,一言不合拿下52%控股权。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企业、恒生指数的成分股之一,中信不仅自身实力强劲,其旗下还拥有着多个金融牌照,包括银行、券商、保险等,与凯雷资本联盟,在管理经验和资本运作方面为麦当劳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实实在在体现了“强强联合”的宗旨。同时因为中信的控股地位使得决策本土化,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和本土适应性。


在市场渗透方面,中信与许多地产开发商有着战略合作关系,包括中信地产、万达、万科、华润置地、绿地、世茂房地产、中粮地产、红星地产等,为麦当劳在低线城市快速开店扩张门店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不断发展,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也不断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并推出了触屏自助点菜机等各项数字化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顾客的用餐体验。扎根中国的资本巨头中信亦可以依靠其与腾讯、顺丰物流等的战略合作,在数字化、供应链和大数据方面给予麦当劳未来在中国渗透中小城市并提高点餐用餐体验无限的遐想空间。

来源:电商报

延伸阅读:
麦当劳肯德基双双“卖身”,背后隐藏怎样的心机与无奈?



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和麦当劳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二十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主特许经营商。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同时,拥有另一大快餐品牌肯德基的百胜中国也在去年9月份引入了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并于当年11月份登陆纽交所。


业内人士指出,麦当劳和肯德基两大快餐巨头的“卖身”计划除了引入资本,还包括大幅度扩张特许经营模式的比例。背后的无奈是,在告别业绩高速增长阶段后,两家快餐巨头从2013年开始陷入业绩持续下滑的窘境。在此背景下,引入资本方,有利于实现两者雄心勃勃的规模扩张计划。同时,大幅度扩张特许经营模式的比例,则有利于在告别业绩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规模利润。



多方资本激烈角逐


根据麦当劳方面于1月9日给中国证券报记者发来的新闻稿,交易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共52%的控股权,凯雷投资集团持有28%的股权,而麦当劳最终仅持有新公司20%的股权。收购对价将部分以现金及部分向麦当劳发行新公司股份的方式结算。中信资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将出任新公司董事会主席。交易完成后,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将分别来自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集团麦当劳。麦当劳现有的管理团队会保持不变


麦当劳之前,拥有另一大快餐巨头肯德基的百胜中国已经率先卖身。2016年9月,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4.6亿美元战略入股百胜中国,随后的10月,百胜餐饮集团宣布将百胜中国拆分,后者根据特许加盟协议成为拆分后百胜餐饮集团最大的特许加盟商。随后的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11月1日,百胜中国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两大快餐巨头的“卖身”都经历了多方资本的竞相角逐和旷日持久的过程。自2016年3月麦当劳宣布出售中国和香港的特许经营权后,包括中国化工、首农集团、首旅集团、三胞集团、格林豪泰、中国信达、中信集团、凯雷投资集团等在内的多方资本便纷纷向麦当劳伸出橄榄枝,最后经过多轮角逐,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凯雷投资集团最终胜出。


对于肯德基的追逐则从2015年便已展开。2015年10月,百胜餐饮集团宣布计划分拆美国和中国的业务,2016年3月又宣布将出售中国业务19.9%的股份。此后,包括中投公司、KKR、春华资本、蚂蚁金服在内的多方资本先后与百胜中国传出绯闻,最后经过一波三折的激烈角逐,春华本和蚂蚁金服从中胜出。


不同的是,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和凯雷投资集团共获得了将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业务的新公司80%的股权;而根据百胜中国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公告,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对百胜中国的持股比例介于4.3%-5.9%之间。实际上,2016年5月,有消息称中投公司和KKR组成的财团曾计划收购百胜中国超过50%的股权,最终因后者拒绝导致交易失败。


告别业绩高速增长期


肯德基和麦当劳两大快餐巨头纷纷选择“卖身”,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无奈?从两大快餐巨头过往几年的财报中便可一窥究竟:


1
麦当劳


截至2016年12月31日,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直营和特许经营餐厅超过2400家,在香港超过240家。目前,麦当劳在中国拥有十二万余名员工,每年为超过亿人次的顾客提供服务,是中国内地排名第二、香港排名首位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曾在2015年5月宣布,将在2018年年底之前把4000家餐厅转为特许经营餐厅,而长期目标是特许经营餐厅的比例达到95%。


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2013年后,麦当劳开始出现业绩下滑的现象。虽然麦当劳没有单独披露中国市场和香港市场的情况,不过,根据麦当劳发布的财报,2013年,其包括中国在内的高增长市场(High Growth Markets)盈利下滑了5.5%。2015年,麦当劳高增长市场盈利同比下滑近10%。


2
肯德基


百胜中国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连锁餐饮企业,拥有约7200家餐厅,覆盖全国超过1100个城市。分拆上市后,百胜中国将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三大品牌在中国运营和再许可的权利,同时还拥有东方既白和小肥羊两大餐饮品牌。而随着百胜中国2013年后从巅峰跌落,为百胜中国贡献了四分之三利润的肯德基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2012年之前的二十年是百胜中国的高速增长期,特别是2012年,百胜中国实现营业收入68.98亿元,同比增长23.9%,净利润6.62亿美元同比增长25.1%,达到历史顶峰。不过,进入2013年后,百胜中国开始从巅峰跌落,当年净利润便大幅下滑81.0%,2014年甚至亏损700万美元2015年净利润恢复至3.23亿美元,但也只有2012年巅峰时候的一半。





实现规模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在两大快餐品牌的的“卖身”计划中,一方面是引入资本方,另一方面是大幅度提升特许经营模式的比例。


先说引入资本。麦当劳引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和凯雷投资集团,百胜中国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并登陆纽交所,首要目的就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两者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摆脱业绩下滑的窘境。


麦当劳方面表示

各方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发展麦当劳的业务,包括开设新餐厅、提升现有餐厅的销售额,以及在菜单创新、便捷服务、数字化零售、外卖等方面进行拓展提升,预计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开设多家新餐厅。在分拆上市之日,百胜中国CEO潘伟奇也表示,下一步百胜计划在更多的城镇中心拓展门店、在所有重要交通枢纽开店,计划在未来20年内将餐厅数量扩大到现在的3倍。


麦当劳尤其看重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潜力——


麦当劳中国媒体发言人表示

此次出让股权的一大目的是大力发展三四线城市的连锁快餐市场。美国目前有1万3000多家麦当劳餐厅,而中国拥有13亿的人口,目前麦当劳餐厅数量仅有2000多家,市场增长空间巨大,麦当劳仍然非常看好向三四线市场空白城市拓展的机会。

再说大幅度提升特许经营模式的比例。麦当劳曾在2015年5月宣布,将在2018年年底之前把4000家餐厅转为特许经营餐厅,而长期目标是特许经营餐厅的比例达到95%。本次交易完成后,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1750多家直营餐厅将转为特许经营。百胜中国在从百胜餐饮集团独立后,也拥有了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三大品牌在中国运营和再许可的权利。



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不论是麦当劳还是肯德基,特许经营的比例都很高,为什么在中国的比例都如此之低?现在又为什么又大幅度提升特许经营模式的比例?


此前的数十年是洋快餐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直营模式,快餐巨头可以确保将利润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在特许经营的模式下,授权方只能一次性收取特许经营许可费和每年的品牌使用费,在行业飞速发展时期,选择直营显然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度过高速增长阶段后,适时扩大特许经营模式比例,将有利于实现低成本的规模扩张。


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本文言论不代表恒丰资本观点,也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请读者仅做参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黑山量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