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年的“红军之路”如何成为“致富大道”

2023-05-10 14:56:27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的水田镇湾子苗寨被称为“红军长征进入云南的第一村”。1935年2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从四川走进湾子苗寨,进入云南地界。红军经过威信,在此地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并为老区人民留下了“信念坚定、不怕艰苦、意志顽强、团结奋斗”的红军长征扎西精神。

昔日长征故地,今成旅游热地。在当地的扶贫攻坚战中,当年的“红军之路”正在成为一条“致富大道”,串联起大山深处的好风景,迎来八方游客,引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谈起如何发扬长征精神、搞好红色旅游,水田镇镇长龚尚昆说,“红色旅游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群众收入。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是对长征最好的纪念。”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上,有无数个“湾子苗寨”正通过发扬长征精神、发展红色旅游为扶贫插上翅膀,让当地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发展红色旅游
带动精准扶贫
“发展实践证明,红色旅游具有与生俱来的扶贫富民功能。红色旅游发展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拓展了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途径。”今年7月,国家旅游局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举办红色旅游扶贫捐助活动时,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魏洪涛如此评价红色旅游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神山村位于茅坪乡东北面18公里,黄洋界脚下,全村共有54户、2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1户、61人,是一个典型的“边”“远”“穷”的小山村。,当地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有效拓展了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途径。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到神山村旅游的游客超过3万人次,全村从事农家乐、民俗体验、采摘、旅游产品制作、土特产品销售等农户已达16家、56人,旅游扶贫效应凸显,当地群众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

1935年9月、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近年来,哈达铺镇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富民产业。哈达铺镇新寨村位于212国道旁,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这里正在兴建特色风景区,完工后将成为哈达铺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条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当地相关负责人说,哈达铺红色旅游的兴起发挥了显著作用。截至2015年底,该镇脱贫795户、3622人,贫困率由2013年底的40.11%下降到了28.14%,贫困率下降12%。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4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40元,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生活环境改善
居民返乡创业
在长征沿线地区,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更全方位地改善了当地生活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三二年,腊月天,,一仗打到得胜山,受苦人民心欢喜,江口红了半边天。”这首红军歌谣中提到的“江口”,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位于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带的平昌,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现有红军战斗遗址、遗迹103处,红军石刻标语3000余幅(处)。为了充分挖掘红军文化,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平昌县建成了红军石刻标语园,在这里可以品标语、读党史、问军事,听红军故事、唱红军歌谣,接受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湖北游客张贤良感慨地说,游览标语园重温长征岁月,回头再看看现在的乡村新貌,感觉这些标语都落到了实处。

在平昌县当先村,随处可见小青瓦、木花窗的“巴山新居”,大家可能想不到,2012年前当先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产业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的“空心村”。村支部书记陈学国介绍,建设巴山新居让村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则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杨边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西部的石壁镇,距宁化县城15公里,曾是著名的红军村。福建省旅游局规财处处长鄢震凌介绍,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工作的开展,村民们推开门便可见到青山绿水,闲暇之余还可在公园里观赏锻炼,生活环境变得优美舒适。同时,村里依托现有的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葛藤凹旅游公司和群益努比亚山羊养殖合作社等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目前,村庄正在发展杨边碧野乡村游,按照“股权归公,股利归民”原则将股份收益的60%作为贫困户收入,40%作为村集体收入。仅此一项,贫困户每人每年可收入1600元以上,村财每年可增收6万元以上。

推动产业升级
迈向“2.0时代”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宋子千认为,红色旅游应契合时代需要,与其他旅游项目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域旅游大局。在整个旅游产业迈入“2.0时代”的大环境下,红色旅游如何更好实现升级提质呢?对此,他建议,要以红色文化为内核,创新表现形式,将红色旅游和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相结合。“如红+绿、红+古、红+土、红+少等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业态和产品”。还应尽可能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如将红色文化体验和当地美食、购物、民宿等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综合带动效应。”

在一些红色旅游起步较早、发展成熟的地区,推动产业升级已被提上日程。

今年5月6日,遵义红色文化旅游投资基金正式启动。贵州省遵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遵义现有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一系列著名红色旅游景点,为进一步打造遵义红色旅游,该市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庆西证渝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四川联合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红色文化旅游投资基金,将注入资金30亿元,对遵义红色旅游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打造。三方签订的投资协议书显示,三方将联合组建“遵义红色旅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红旅管理公司),作为“遵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红旅管理公司负责基金的日常运营管理,并将设立总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的旅游基金,分2至3期发行,首期10亿元,旅游基金将投资于遵义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的资本运作,培育拉动遵义红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将在遵义投资扶持2-3家具有市场影响力、品牌优势的5A级旅游景区,扶持1家旅游龙头上市企业。

被誉为“共和国摇篮”的江西省瑞金市,是著名的“红色故都”、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2015年瑞金接待游客6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亿元,约占GDP的1/6,这22.5亿元的旅游总收入大部分是靠红色旅游贡献的。不过,这种靠红色旅游资源支撑的单一格局即将被打破。把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新的旅游线路;在增强红色旅游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着重推动休闲游逐步成为旅游主体……近年来,瑞金旅游发展政策逐步微调,摸索出“红+绿”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田坞村是通向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的必经地,这里一度是一个落后的村庄,如今村里建立了多个农业生态园,成为周边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之一。走进田坞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村里的贫困户正在蔬菜棚内劳作。这个由贵州九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计划用地1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将打造集蔬菜种植、新品种试验示范、集约化育苗、技术研发与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田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爱根介绍,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大棚,种植蔬菜瓜果,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成功帮助不少贫困户脱贫。李爱根称,平均每天到叶坪革命旧址群的游客有1万多人次,发展乡村旅游预计每年每户平均增收近万元。实践证明,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融合现代特色农业,搞好绿色乡村观光旅游,正成为长征沿线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原题:《“红军之路”渐成旅游“致富大道”》

编辑:邢丽涛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黑山量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