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通过对创业板一季度业绩和估值进行结构性分析,我们认为创业板还没到大举投资时。
本周话题:近期市场很多观点认为,2018年创业板指数有所回升的主要逻辑是盈利的回升和估值的相对偏低。那么创业板真实的业绩增速真的这么高吗?估值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大举投资的时机到了吗?
一、剔除极端值后创业板今年一季度真实业绩增速下降
1、创50剔除极值后2018年1季度业绩增速为21.6%
剔除异常值,创50成分股1季度业绩明显低于市场统计水平。虽然单看指数创50业绩同比一季度增速高达58.6%,但是创业板2018年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速的极端值多,剔除2018年净利润最大和最小的5家企业后创业板50同比增速21.6%,显著下降。
2、创业板指剔除极值后2018年1季度业绩增速为31.0%
剔除异常值后,创业板指成分股1季度业绩低于全指。指数全样本业绩同比一季度增速高达36.7%,但是剔除2018年净利润最大和最小的10家企业后创业板指同比增速31.0%,显著下降。
3、创业板综剔除极值后2018年1季度业绩增速为21.5%
剔除异常值后,创业板综成分股1季度业绩下降较多。指数全样本业绩同比一季度增速高达30.2%,但是剔除2018年净利润最大和最小的15家企业后创业板综同比增速21.5%,显著下降。
二、创50、创业板指、创业板综成分股业绩区间分布
创50、创业板指、创业板综成分股业绩中位数分别是24%、26%、16%。创业板成分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呈胖尾分布,极端值占比较大,整体来看,涨幅小于0和大于60%的企业都在25%左右。在全样本中这种胖尾分布更加明显。
其中创50有7家企业跌幅超过50%,8家企业涨幅超过80%。创业板指有14家企业跌幅超过50%,20家企业涨幅超过80%。创业板综有131家企业跌幅超过50%,171家企业涨幅超过80%。
三、创业板估值结构
创50、创业板指、创业板综目前估值分别是38倍、44倍、56倍,中位数分别是39倍、39倍、48倍。从估值分布来看,创业板市盈率呈偏态胖尾分布,高估值个股占比较多。整体来看,由于市值效应,创50的估值相对低。创50市盈率高于60的企业占比22%,创业板指市盈率高于60的企业占比27%,但是创业板综市盈率高于60的企业占比高达37%。在全样本中高估值的偏态胖尾分布更加明显。
四、创业板估值横向和纵向比较
估值虽然处在历史低分位,但创业板估值的降低是一个正常的历史趋势。目前A股创业板的估值中枢和前些年比确有下降,但我们认为这是创业板市场的一个长期发展趋势,估值的相对下降不代表便宜。我们认为创业板估值相对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创新型行业增长已经过了萌芽阶段,进入了成长中后期。可以看到在历史上创业板的估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3是萌芽阶段,2013-2015是牛市阶段,2016-2018是成长成熟阶段。在创新型行业的发展初期,由于稀缺性和想象空间,投资者更倾向于给创业板更高的估值倍数,但是这一趋势随着产业的成熟必将回落。其次,A股市场的投资者更趋理性成熟,2016年以来价值投资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投资者寻求估值和业绩更加匹配的股票。在这样的趋势下,历史的高位参考价值降低。第三,A股市场的发展轨迹也在向国外靠拢,随着金融市场的更加开放,我国创业板的估值也可能向国外逐渐靠拢,投资者们对跨国和跨板块的估值溢价有一个消化的过程。
从横向比较来看,A股创业板估值的绝对值和历史分位仍不算低。创业板综目前56倍PE的估值水平远高于NASDAQ的27和JASDAQ的14,估值比历史分位也在前40%。
五、从真实业绩和估值来看,创业板仍需谨慎
综合真实的业绩和估值,创业板还没到大举投资时。我们在3月的报告《创业板继续向上需要利率配合》中,提出创业板若要形成趋势性行情,需要具备基本面反转和宏观环境配合。从业绩预期来看,在宏观经济名义增速向下的背景下,2018年创业板业绩增速很难反转。并且国内利率尚不具备持续下行的条件。因此我们提出中期仍需谨慎的观点,目前我们的观点维持不变。
首先从盈利来看,拉动创业板业绩的内生驱动力是计算机、通信、上游板块业绩回升,外延驱动力是大量的并购重组和业绩承诺。计算机板块虽然增长势头强劲,但是相对综指占比只有13%,对整体业绩拉升有限;通信板块在目前4g资本支出结束,5g建设尚未开始的青黄不接的阶段难有大的起色;上游板块的涨价具有周期性,很多上游行业在前期涨幅较大的情况下未来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从外延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定增和并购重组过会率低,创业板的定增和并购重组数量预计仍将保持下降趋势,加之之前的业绩承诺红利2018年开始明显减退,并购重组对创业板的业绩拉动料2018年-2019年大幅降低。
其次从估值来看,创业板目前估值虽然处在历史低分位,但仍不能说便宜。目前A股创业板的估值中枢和前些年比确有下降,但我们认为这是创业板市场的一个长期发展趋势,估值的相对下降不代表便宜。创新型行业增长已经过了萌芽阶段,进入了成长中后期,估值也将随之回落。创业板综目前56倍PE的估值水平远高于NASDAQ的27和JASDAQ的14,估值比历史分位也在前40%,横向对比并不算低。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盈利和估值的结构性分析角度来看,创业板指数在中期投资中仍需谨慎。
六、建议关注组合跟踪:“老佛爷”组合净值为1.22
“老佛爷”组合回顾:行业组合低于市场,个股组合低于市场。上周“老佛爷”行业组合绝对收益为1.82%,低于市场0.79%;“老佛爷”个股组合绝对收益1.34%,表现低于市场1.26%。2017年初以来“老佛爷”个股组合收益净值为1.22。
七、市场重要变化:北上资金再度百亿流入押宝MSCI
场内杠杆触底回升,市场转暖走势催生杠杆增仓意愿。上周市场情绪触底转暖,五个交易日内有四个涨幅为正,我们跟踪的情绪指标出现转好迹象。其中,场内杠杆资金方面,两市融资余额来到了9828.87亿元,环比(+58),结束此前连续三周下降的趋势,但绝对值仍在万亿之下;融资买入成交额占全市场成交占比为8.66%,环比(+0.40%),为四月以来最高水平。
北上资金本周再度大幅流入百亿以上,临近MSCI半年度审议会,北上资金恢复至4月中旬的强流入态势。上周陆股通合计净流入124亿元(前值36亿),其中沪股通净流入77亿元(前值23亿),深股通净流入47亿元(前值13.3亿)。当前离6月1日MSCI正式纳入A股时点越来越近,随着A股的近期调整,MSCI潜在标的越发便宜,近期外资维持总体连续流入态势,其中又以沪市股票流入规模最猛。
股票型基金仓位本周小幅上升,混合型基金仓位本周基本持平。机构仓位方面,本周股票型经济仓位小幅走高,混合型基金仓位几无变动。具体地,股票型基金最新仓位87.9%(环比+0.3%),混合型基金最新仓位54.9%(环比0%)。
市场换手率反弹至1.5%,涨跌停比例大幅回升。本周市场成交情况结束此前连续五周情绪走低,全市场自由流通换手率1.5%(前值1.41%),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不过总体成交依然不算活跃,这也是市场对本周热闹走势的背后最担忧的地方。打板情绪方面,全周市场涨跌停比上升至5(前值1.25倍),人气妖股上周表现活跃。
八、宏观重要变化:进出口与信贷反弹超预期
人民币小幅反弹,信用利差继续走阔。本周,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反弹0.4%,人民币对欧元升值0.7%,由于美国利率继续上升,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强,人民币仍然面临一定贬值压力。债市流动性在月初阶段性缓解,本周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上升5.6个BP,随着一系列债券的违约事件的出现,信用利差持续走阔,本周3A级十年期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相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上行7.9个BP。
CPI重回2%以下,PPI环比继续走弱。4月CPI同比增1.8%,低于前值2.1%,再次回落至2%以下的区间,主要的拖累仍然来自食品项,当月同比0.7%,大幅弱于前值2.1%,其中猪肉价格的低迷是主要拖累因素。4月PPI同比增3.4%,高于前值3.1%,主因去年4月低基数原因,环比继续走弱,石油相关价格上升明显,在油价持续走高背景下,4月底与5月初中游产品价格也在回升,短期PPI有可能延缓下行趋势。
进出口与信贷超预期反弹。按照人民币计价,4月出口额同比增3.7%,较3月负增长显著反弹,进口额同比11.6%,同样高于前值5.9%,由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排除出口提前的可能性。4月M2增速8.3%,较3月8.2%略微回升,新增信贷1.18万亿,社会融资1.56万亿,均高于前值与市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极端性仍然可控。
九、行业重要变化:钢铁价格回升放缓
原油价格强劲,钢铁有色回调。5月第二周,WTI原油期货价格超过70关口,周涨幅逾3.2%,,短期仍有冲高可能。钢铁价格在持续几周上升后出现回调,本周价格下跌0.8%,但库存依然在快速下跌。其他品种方面,煤炭保持稳定,铜价微跌0.1%,水泥价格继续上涨1.1%,尿素、橡胶、PTA等延续环暖态势。
往期回顾
【中银策略】白马:业绩有周期,好时候或已结束——A股大势·72
【中银策略】市场企稳需看风险如何演化——A股大势·62
【中银策略】如果主板成超配,价值蔓延向何处——A股大势·60
【中银策略】投资者需要把握好短期反弹与中期调整的关系——A股大势•54
【中银策略】中期调整尚未结束,关注估值回归行业——A股大势•53
【中银策略】四季度下半场,积极投资者与稳健投资者的不同选择——A股大势•49
【A股大势•27】新经济,适逢其时
【A股大势•25】“前高后低”一致预期下,谨防两点超预期下行因素
【A股大势•12】“雄安新区”能改变A股走势吗——中银国际4月A股投资策略
【A股大势•10】防守的重要性在上升
特别声明
中银国际策略团队成员介绍
陈乐天(首席策略分析师)
2016年底加入中银国际证券,担任首席策略分析师。曾在中信证券任职。在加入中信证券前,他还在国家信息中心、湘财证券、日信证券等单位从事宏观研究。
徐沛东(市场研判)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学士。此前在光大证券从事A股策略研究工作,专注于市场研究,曾获2016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策略第五名。2017年加入中银国际策略团队。
钱 伟(宏观专题)
复旦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擅长宏观周期的理论与现实研究,2017年加入中银国际策略团队。
李彦姝(量化策略)
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硕士,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此前在天弘基金从事量化投资,2018年加入中银国际策略团队。
许蔚然 ( 财务研究 )
复旦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会计学学士,曾从事社服,医药的一二级行业研究,2017年加入中银国际策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