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上漆和烫蜡作为 红木家具 或者部分硬木家具表面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对家具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明清以来,南方采用传统上漆工艺对红木家具进行表面涂饰,北方地区因气候干燥等原因采用烫蜡工艺,故有“南漆北蜡”之说。
上漆:
是利用生漆汁中有效成分漆酚在漆酶催化作用下自然干燥成漆膜(环境条件: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为80%左右)。上漆工艺不仅复杂,对家具木质也有要求,施于木质油性较大的家具,如大红酸枝、紫檀、乌木等制作的名贵的家具,此种工艺有漆膜光泽度高、耐腐蚀、坚韧耐磨等优点。
烫蜡:
是将蜡液渗进 木材 组织内,固化木材,填平棕眼和木纹缝隙,然后在木材表面上形成透明平整的蜡膜,增加木表的油性光泽,能充分表现木材原有的天然质感、纹理、光泽。
烫蜡工艺对家具材面的要求极高,不允许有变色、污点、裂缝、虫孔等木材缺陷,也不允许有起毛、逆纹、刨刀痕、撕裂凹坑等加工缺陷,故在烫蜡之前要对家具的表面进行精细加工,纹理单调或浅色的木材则不宜采用。蜡饰是一种高档家具装饰,但也有耐热性不好、耐药性差、易被酒精侵蚀等缺点,故餐桌面、茶几面不宜采用蜡饰。
上漆:是保护更是装饰
上漆工艺既能使家具防腐防潮,又特别适合美化加工,应用于家具的历史非常悠久,成为中国家具主要的装饰方法。从商周时期至南北朝,漆木家具一直是中国家具的主流。商周时期的漆箱、漆案、漆几等都非常精美。汉代,漆饰彩绘更是木质家具的主要特征。唐代金漆镶嵌、彩绘等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大件家具。宋代帝后画像中的椅子就有彩漆描绘的花纹。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黄金时期,硬木家具逐渐取代漆木家具而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从宫廷和上流社会的使用来看,漆木家具仍然保持主流地位,而且漆饰工艺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技法齐备。明代以来漆饰工艺十分发达,能工巧匠辈出,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到了清代以后,黑色成了最流行的色彩,透露出神秘尊贵的气息,“以黑为贵”成了时尚。黑色的大漆家具有着广泛的市场,至今在北方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到这种文化传统。
烫蜡:最含蓄的装饰
烫蜡工艺最先应用于青铜器表面,可以保护青铜器历经千年而不腐蚀。后来这种工艺被有心的匠人应用在小件的根雕作品上,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进而发展到应用于家具表面。
烫蜡的目的是为了填充木材棕眼的空间,在木材表面为密封的保护层,用以保持木材含水量的相对稳定,防止外界湿度变化给木材造成较大的伸缩变化。烫进木材中的蜡可以减小木材的伸缩,增加家具的硬度,防止家具翘曲变形;可以提高家具的耐磨性,家具的边线和棱角处不会因为过度磨损而影响美观;还可以减小虫蚁的侵蚀,并对木材进行保养和滋润,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
由于烫蜡选用的天然蜂蜡或者白蜡不是无色而是黄色,烫到家具表面之后,使得原有的木材颜色明度降低、彩度增加(偏黄),再加上烫蜡过程中对木材的高温烘烤也会加深木材的颜色,所以烫蜡后木材的颜色比烫蜡前要深一些,色泽也会更加圆润,降低了原本色彩的浮躁感,增加了其深沉、含蓄、内敛的韵味,弥补了有些木材颜色上的缺陷。
同时,烫蜡的装饰效果含蓄优雅,更能彰显木材自然天成的优美的木纹和色泽。打磨后的家具光亮如镜,由于不断受到空气的氧化、人手和抹布擦拭等因素的影响,这层蜡质的保护膜在家具表面、棱色和边线等处会出现一种自然的、透亮的、温润如玉的质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有色差的木材,色差也会越来越小而且趋于均匀,木材的花纹和色泽也会格外隽永耐看。烫蜡把木材的天然材质发挥至极致的同时,更显示出天然质朴、不加雕琢的美感。
顺着木纹再次打磨
无论是上漆还是烫蜡,在经过打磨的家具送到漆工或者蜡工手里后,都要经过再次打磨,即对木材进行材面修整,将木家具表面打磨光洁,无工具痕迹,无油污、胶迹,之后还仔细清除研磨木粉,以利于蜡液向木材组织内渗入,防止木纹变黑而形成污秽涂饰。
漆要生漆,蜡要蜂蜡
上漆和烫蜡,是对家具打磨精细度的一道铁面无私的检验,如果家具有戗茬等瑕疵,都将在涂装后暴露无遗,而且烫蜡也是对木性含水率的最后一次烘干处理。
作为穿在红木家具身上的最后一件“衣裳”,对于这件衣裳的材质自然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漆和烫蜡,一方面是对红木家具的保护,另一方面把木头不同的色差倒齐,工序之复杂,对材料的要求之高,“其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