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中国式审美四重境界

2023-05-10 14:56:27

曾有人问过我,一件残缺的 古董 还有没有 收藏价值 ?我当时就对他说,残缺不等于残废,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更何况残缺之中,也会蕴涵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

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残缺的精品---乾隆粉彩金鱼纹金玉满堂瓷盆。这个名字很长,可以简称它为“金鱼盆”。这个金鱼盆上有个地方磕掉了一块,我觉得磕去的这块非常可惜,但是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总会有各种意外。

金鱼盆

这个瓷盆上面有非常漂亮的金鱼纹。为什么是金鱼纹呢?除了它的漂亮之外,主要还是要讨一个吉利。我觉得中华民族对鱼特别有感情,我们常说“年年有余”,这是一个很俗的词,但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只有这种俗气的词才能够流传得久。

这个金玉满堂瓷盆就是取“玉”和“鱼”的谐音,寓意金玉满堂,很吉利,代表了老百姓希望过上好生活、好日子的朴素心愿。

说到金鱼,其实也代表着中国人对美的一种追求。金鱼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古人一点一点人工培育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从一个小小的金鱼,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审美的轮回,一个非常美妙的轮回。

中国人的审美,大约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认知。

第一个层次是最大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艳俗”。 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我们听的流行歌曲,都属于艳俗一类。艳俗是构成我们民族审美的最基层。

审美往上走一层, 第二个层次的人就开始减少了,就是“含蓄”。 典型的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元曲。这种美不是直接的,需要你慢慢去体会。

再往上走, 第三个层次叫“矫情”。 典型的是毕加索的画。你说他画的是什么,我是怎么都看不懂,连英国女王都说她实在看不出来画上的人脸冲哪边。

但是“矫情”是一个过程, 这个审美过程如果进入第四个层次,就是审美的最高等级,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病态” ,也可以说是“非常态”。比如金鱼,它就是一个病态的鱼,它肚子很大,眼睛隆起,看不了多远,一定是近视,脑袋上还顶那么大一个包,一定挺沉,很不舒服,这是病态的。

河中的鱼都是很健康的,而金鱼却是扭来扭去,半天也扭不出多远,像那些贵妇人一样,看着很优雅。这种优雅,就是我们后天慢慢习得的审美观念。你理解了前人怎么认为它是美的,你跟着去学习,并逐渐养成自己的审美习惯,或者说审美素养。

这样的审美理论我是在马未都的文章之中头一次看到的。但一见就觉得十分有道理。尤其是病态,这样的审美观太特殊太畸形,以至于不知其从何来,如何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比如金鱼,比如裹小脚,比如被弯折得歪七扭八的盆景……这样的美不是世界共通的,不像其他的东西。比如故宫,比如瓷器,比如山水画,这些艺术的美就是世界共通的,不同文化的人也能从其中感受到美。

但我们认为漂亮的金鱼有很多人认为很丑陋,我们喜欢的根瘤盆景,在很多外国友人眼中可能是残忍的。至于小脚,我自己甚至都不能从中感受到美,更不要说来自其他国度的人了。

这样的审美观的确是需要长期浸润在文化之中,不断学习的。马未都说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之中最精彩的部分,其实也没错,也许这是在中国人被儒家思想拘泥了两千年的过程中寻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刺激,这种“病态”美的研究还有待深一步的挖掘。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黑山量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