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仅有一周的时间。近日,MSCI发布了纳入MSCI中国指数最终的234只A股名单,加入的A股将在MSCI中国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分别占1.26%和0.39%的权重,6月1日正式实施。随着A股入摩时间节点的日益临近,市场各方正在做好准备,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公司瞄准时机加紧布局,捕捉“入摩”机遇。
MSCI主题基金密集上市
5月15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公布了半年度指数成分股调整结果,共234只A股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6月1日生效。市场人士分析称,作为“入摩”成分股的“实时跟踪版”,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有望吸引资金关注。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公司瞄准时机加紧布局。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5只MSCI主题基金先后获得证监会审批准予募集。
据悉,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于2017年10月发布,又称“MSCI中国A股纳入指数”,是当前中国市场上唯一完全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体系的A股指数,被市场普遍视作A股“入摩”真正的、直接的受益者。从历史表现来看,该指数的表现也值得期待。据Wind数据统计,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2017年涨幅为22.60%,超过同样以A股大盘股为主的沪深300指数21.78%的全年涨幅。
蓝筹股成“入摩”受益者
从最终敲定的234只成分股来看,海外资金偏好大金融、大消费、大市值的股票,其中大消费主要是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此次新增和剔除的标的,市值规模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海外资金对规模和流动性的偏好。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A股纳入MSCI事前预期十分充分,近期北上资金已经体现出布局的特点,因此单纯从资金面的角度分析,A股“入摩”对行情的支撑力度或较小。不过,近期外部贸易摩擦和国际局势有所缓和,市场流动性和宏观经济形势环比有所好转,A股“入摩”能够进一步带动短期市场情绪的修复,风格上利好大金融、大消费和一些大蓝筹。
如何捕捉A股“入摩”机遇
被纳入MSCI指数,也就意味着外资将要被动配置A股,最直观的利好就是资金的流入。短期来看,A股纳入MSCI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并不大。专业人士认为,按A股5%纳入进行简单测算,海外以MSCI为基准的指数基金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约1200亿元。由于6月和9月各纳入2.5%,增量资金分别为600亿元。而从中长期来看,花旗银行认为,在MSCI于6月1日将A股纳入其指数之后,每年将有约3000亿元的资金流入A股市场。
对于投资者来说,又该如何把握这个投资机会呢?
分析认为,对投资者而言,234只股票的选择会让人眼花缭乱,因此转战MSCI主题基金将成为不错的选择。近期发行的基金多为ETF基金,即指数基金,主要跟踪“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和“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初期被纳入的成份股为大盘股票,后会根据纳入节奏增加盘股票。“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基于QFII和RQFII视角,涵盖大盘和中盘公司。从长期来看,这两个指数的差别不大。
从具体纳入MSCI指数的A股公司来看,传统行业蓝筹股占据绝大部分,整体市值偏大。此次纳入的公司虽然只有234家,占全部A股数量的6.7%,但是其市值规模却达到30.6万亿,占到全部A股市值的40%,远远大于家数占比。从行业分布上来看,此次MSCI覆盖了除轻工制造以外的所有28个中信一级行业,基本上以金融、地产、石化等传统行业为主,在制造业中则偏向医药和食品饮料。
伴随着234只个股入摩,MSCI主题基金后市走向如何?会否如预期一般利好?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A股在MSCI相关指数权重的不断提升是大势所趋,长期看来投资于这些成份股的海外增量资金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与欧美等股市相比A股的蓝筹股处于价值洼地,A股市盈率更低、增长率更快,纳入MSCI后会刺激并带动更多海外主动投资基金投资A股。因此,入摩长期利好后市是毋庸置疑的。
内容综合和讯网、人民网等媒体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